在今年8月初的天津貝展中,貝殼紅翁戎先生有幸地對張素萍教授進行了專訪,另外在場的兩位貝殼紅同事也共同感受到她——一代老師的風采!
張素萍教授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1954年生,1978畢業(yè)于山東海洋**(現為**海洋大學)生物系,師從已故**貝類學會創(chuàng)始人齊鐘彥教授, 主要從事貝類分類與系統(tǒng)演化、海洋生態(tài)學研究及無脊椎動物標本管理工作,曾數次參加海洋生態(tài)學調查及野外標本采集工作,研究范圍是整個**沿海,從黃海到曾母暗沙……
她主編了《**動物志》軟體動物門、鶉螺總科專著;參加了《**經濟軟體動物》和《海洋生態(tài)學Ⅱ》專著的編寫;并協(xié)助編寫了《黃渤海的軟體動物》和**海洋貝類圖譜《Seashells of China》等專著;**和合作發(fā)表研究**七十余篇,先后報道**沿海貝類200多個新紀錄(百度詞條上*說報道**沿海軟體動物60多個新紀錄)和15個新種。
在擔任標本室負責人期間,她主持了中科院交托的重大科研項目:“**科**生物物種與標本信息系統(tǒng)子課題,海洋動物物種與標本信息”、中科院生物多樣性**會特別項目:“黃渤海動物物種及標本數據編目”、中科院資環(huán)局及生物多樣性**會特別項目:“**科**標本館數據庫,海洋所數據源”等課題。
在專訪中,張教授對這次天津貝展以及相關的交流活動評價非常高,表示在眾多的貝類愛好者、收藏者之中,有些人員對貝殼的采集、收藏還是比較的;并且相對于國外來說,國內的貝類愛好者、收藏者都趨于年輕,貝類收藏文化甚至還影響到了孩子們,他們充滿熱情,為推廣普及貝類知識起到了積極作用,無形之中也為貝類研究做出了一定貢獻;張教授還不無憂慮地表示,在**大學和研究所里面,研究貝類的年輕人極少,已經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
活躍在天津貝展中的小朋友
張教授深情地談及這次貝展的關鍵人士——尉鵬先生,尉先生是張教授的得意門生之一,在準備考博的時候開始接觸貝殼收藏,結果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完全被精美的貝殼迷住了!相當初他建論壇(**貝類愛好者**前身)的時候規(guī)模并不特別大,但是后來逐漸發(fā)展壯大,也帶動了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例如東海一帶的漁民,**開始靠打魚為生,在漁業(yè)資源逐漸萎縮之后,加之國內的貝類愛好者逐漸增加和越趨活躍,漁民開始將采集到的貝類售賣給貝類愛好者;而且,有些漁民把采集到的貝殼通過網絡渠道出售,也吸引了國外一些貝類愛好者和學者,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外貝類愛好者、學者之間的交流。
張教授在貝展上為大家致辭。
雖然尉先生并沒有再從事貝類的科學研究,但是看到他創(chuàng)立的**、舉辦的活動能帶來這么大的效益,張女士遺憾中也稍感欣慰;而且,張教授也曾帶領尉先***表了**近海珊瑚螺新種的報告,近年來多次一起研究**近海貝類,為貝類研究者及收藏愛好者撰寫《**近海寶貝總科圖鑒》,為世界貝類學的研究和發(fā)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重視學術的長輩的愛惜人才和良苦用心,更有作為學者的勤奮務實、苦心孤詣的感人作風!
同時,我們也從張教授這里了解到現在國內海洋貝類的研究主要都是集中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而在國內各個海洋大學中相關的分類研究之前也就主要由蔡英亞教授他們在做,如今蔡老早已退休年近九旬了。
翁戎先生告知張教授,他前不久在廣東兩次與蔡老見面,蔡老的身體還很硬朗呢。張教授不無深情地說,她已經好幾年沒有見到蔡老了。(采訪之后,翁戎先生轉發(fā)了他對蔡老的訪記,張教授閱后點贊,肯定貝殼紅所做的。)
翁戎先生再次問及**和陸貝和淡水貝研究的情況,張教授回應說,陸貝研究主要是在北京的中科院動物研究所,但是**近的五六年已經沒有人在做相關研究了,但南京大學的吳岷教授還在做。淡水貝類的相關研究主要是南昌大學的吳小平教授在做。
科學總是在不斷的摸索中進步。但是國內的貝類研究竟然遭遇冷門,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深思!在經濟掛帥、物欲橫流的時代,如何專注于更多基礎科學的研究,對于**、對于世界、對于人類,何等重要啊。顯然,對于**未來更加切實關心的人士,已經不斷意識到類似問題,就是如何更好加以落實了!
這也是貝殼紅,之所以要廣傳貝類生物科普的初衷和使命?。?/p>
貝類收藏文化、貝殼文化藝術,也在無形之中對普及貝類知識和促進科學研究起到一定作用,如何為貝類收藏和貝類研究搭起一座信息溝通、資源互補的橋梁,是翁戎先生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感謝張素萍教授接受貝殼紅這次私下的訪談,但愿在未來,我國在貝類研究的領域能有更多像蔡老、像張教授這樣一生專注、安貧樂道、執(zhí)著研究的人不斷涌現出來,并能取得更大的成就!